
回顾二战那段历史的时候,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法国的马其诺防线。
该防线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一是它耗资巨大、坚不可摧;二是因为他让德国的装甲部队最终选择了绕开了法德边境上的这道铜墙铁壁,从法国人认为无法逾越的阿登山脉通过,横扫法兰西,使这道被寄予厚望的防线成为笑话,被后人一再调侃。
随着法国在不到一个月内就被彻底击败,号称“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也就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最惨痛的教训。
事实上,纳粹德国确实没有从正面突破马其诺防线,而是选择从没有修建防线的法国与比利时的边境上突破的。
既然如此,后人经常疑惑,法国战前为什么没有修建一道围绕全境的防线?
“马奇诺防线”是如何诞生的在一战时,英法跟德国是死敌,由于美国的参与,协约国最终战胜了以德国为主的同盟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展开剩余90%战后,法国作为损失最大的战胜国,占领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如盖尔森基兴等,同时逼迫德国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运至法国;并通过《凡尔赛条约》割走了原本属于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恢复法普法战争前的德法疆界。
但是法国人明白,德国是头猛虎,总有一天会发威,说不定什么时候两国还会开战。
一旦如此,法国凭一己之力无法抵御德国进攻,所以有必要修筑一道防线,延缓德国的进攻,为争取盟国援助争取时间。
其次,法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有数百万人死于战火,残酷无比的凡尔登战役让以浪漫著称的法兰西民族心有余悸,以至于法军高层承诺不再进行残酷的阵地战。
而且由于一战中法军伤亡惨重,三十年代法国将出现严重的兵员短缺现象。
一切的一切,让法国上下弥漫着恐惧战争,渴望和平的情绪。
而修建工事,既可以抵挡德国可能的入侵,又能向欧洲各国展示法国爱好和平的意愿,何乐不为?
在此背景下,马奇诺防线应运而生。
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动工建造,1940年基本建成,用了12年的时间。
这条防线造价巨大,总耗资50亿法郎。
马其诺防线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备,最坚固的防线,工程宏大叫人叹为观止。
防线的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
里面有宽敞的指挥所、舒适的人员休息室、琳琅满目的食品储藏室、星罗棋布的弹药库、设备齐全的救护所、功率巨大的电站、完备的过滤通风设施等。
即便如此,各工事之间都有电动车通道连接,一个地段受到攻击之后,其它防区的部队能迅速赶到支援。
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每公里平均15个。
钢筋混凝土工事坚固无比,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
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到惊人的300毫米,是当时坦克厚度的4到5倍,重型炮弹也对它无能为力。
防线内还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加上无处不在的地雷场,让坦克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让法国人始料未及的是,德国根本就不碰这道防线,而是绕道阿登森林,出奇兵突袭法国,把法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失去抵抗意志,在很短时间内亡了国。
那么,法国人不知道马其诺防线的短板?为什么不将防线延伸到法国全境?法兰西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不但出了卢梭、雨果、孟德斯鸠、莫泊桑、巴尔扎克等大师,还出过拿破仑、福煦等军事天才。
如果说法国人不知道马其诺防线的短板,那是低估了他们的智商。
事实上,马奇诺的继任者,1937年上任的法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E.达拉第,就决定从马其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一道防线,人称“达拉第防线”。
而马其诺防线之所以最终没有那样修,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费不足,人力不够由于法国在一战前线,法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工业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法国最重要的东北部工业基地在战争中几乎化为废墟,导致法国工业产能锐减。
以钢铁为例,战前法国的钢铁产量为468.8万吨,到战争结束时下降至181.2万吨。
由于工业衰退,法国的商品出口直线下降,连内需都无法满足,导致商品进口量猛增,结果法国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财政收入急剧下降。
祸不单行,战后法国农牧业也陷入困境,小麦产量还不到战前的一半,让法国陷入了空前的饥荒中。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欧洲乃至世界又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让刚刚经历一战浩劫的法国雪上加霜。
正是上述种种原因,让法国囊中羞涩,资金严重不足。
法国陆地边界线总长2,889公里,建成390公里防线只占其七分之一,只能防御了法国北部一段,即法国同德国接壤的国境线。
而建成那条防线用了12年的时间,花费50亿法郎。
按照这样的速度和代价,如果修建一条包括全境的防线,需要时间至少在50年,花费达到350亿法郎。
法国有限的财力,注定不能把所有经费投入到防线建设上。
如此一来,已经被大量削减的装甲部队、航空兵部队、海军部队的经费会更少;就会顾此失彼,大大削弱影响到部队装备训练,削弱法国的国防能力。
一旦如此,德国通过水上登陆、空降等手段仍然可以实现点上的突破,让法军难以应对。
即使法国人有钱,也不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建成理想的防线。
因为一战后法国劳动力严重短缺,人力也远远不够,想在德国发动战争前将防线修筑完工,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战略目标。
总之,法国一没有那么多钱,二没有所需的劳动力,三没有这么多时间,将防线延伸到海边根本不现实。
法国高层有如意算盘法国当时虽然没有能力修筑一条包含陆地全境的防线,但是在比利时边境构筑防线还是可行的。
法国当局有自己的打算,即德国想要从比利时通过进攻法国,势必要遭到比利时军队抵抗,这就给法国调兵遣将争取到足够时间。
比利时虽然在1831年就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但是因为在一战中曾经遭受德国入侵,他和法英是同一条战线的。
1920年,比利时曾与法国结成军事同盟,虽然后来退出,再次宣布中立,但是他骨子里是仇德亲法的。
一战中,德国曾经企图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遭到严词拒绝。
在此背景下,德国跟比利时开始了一场恶战,虽然弱小的比利时军队没有能力战胜德军,但是依旧坚持了20多天,这就为法英军队集结和部署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导致马恩河战役中德军进攻受挫,遭遇惨败。
法国人心想,如果德国再次进攻法国,只能从比利时经过,而比利时以地形复杂著称,境内遍布沼泽、森林和山丘,不利于德军进攻。
只要比军能抵挡一阵子,不但为法国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还能复制马恩河战役,再次打败德国。
当时法国也有人提出德军会不会从阿登山区通过,贝当将军非常重视,他在30年代初率大批军事专家抵达法比边境的阿登山区,进行了仔细考察。
他们发现这里只有几条公路,只要法军死守公路,就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且在危急情况下,法军完全可以将公路切断,让德军一筹莫展。
德军如果从森林中经过,那也是兵家大忌,因为德军的装甲部队和重炮无法通过,没有重装备的德军只能被法国军队埋葬在那里。
结果专家们得出结论,阿登山脉不可逾越。
如此一来,法国人高枕无忧,不再担心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安全问题,给德军以可乘之机。
比利时不同意法国和比利时有漫长的陆地边界线,长达600公里,要想修筑如此长的防线,没有比利时的配合是不行的,何况两国关系不错,不能不征求对方的意见。
可是要比利时答应这样做,并非易事。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利时曾被德军占领,两国是宿敌。
但是比利时国内民族成分复杂,国内并非铁板一块,除了亲英法势力,还有不少人亲德。
1919年比利时曾经从德国手中接管欧本-马尔梅迪,因此国内有不少人说德语,德语后来成为比利时的官方语言,这些德语区的居民毫无疑问是反法亲德的。
不仅如此,占比利时人口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弗拉芒人是仇法的,跟占比利时人口百分之40左右的亲法瓦隆人有很深积怨。
因此,不少比利时人认为,在比法边境修筑一道坚固防线,等于是让比利时为法国挡枪,战争肯定长期在比利时进行,将其国内的坛坛罐罐打碎,太不划算。
所以,受到民意影响,比利时当然不愿意在边境修建马其诺防线。
由于马奇诺防线出现空挡,让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占领了色当。接着,德国陆军在空中火力支援下,迅速突破马斯河防线,彻底摧毁了法军的意志。
随着法军战败,马奇诺防线成为虚设。
事实证明,固定防线是被动防御,所起的作用有限。即使法国在法比边境修筑了防线,德军还会采用空降和海上登陆方式突袭,到时候防线一样被突破。
即使在古代,防御工事也不是万能的,万里长城也没有能阻挡八旗铁骑的进攻。
实事求是地会所,战争的王道就是主动防御或者先发制人,一战结束时的盟军最高指挥官福煦元帅对此就有清醒认识。
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德国一旦再次威胁法国,法国应该立刻发起一场跨过莱茵河的进攻。
可惜法国人思想过于保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马奇诺防线上,最终成为笑话。
发布于:北京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