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5月,辽宁舰服役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直播画面中,会场柔和的灯光下,一位头发花白、神情从容的嘉宾格外引人注目——徐增平。当主持人以瓦良格号购船人介绍他时,现场不少年轻军迷纷纷侧目,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他们打量着这位身着深色西装、举止低调的商人,很难将眼前这个温和的长者与当年那个豪掷一亿美元、甚至不惜破产也要买下航母的传奇人物联系起来。
时光倒流至1996年,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外汇交易屏幕闪烁不停,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徐增平的目光却久久停留在一条关于乌克兰拍卖未完工航母的英文简讯上。当他第三次确认这条消息时,一个坚定的念头已然成形:必须把这艘船带回国。面对秘书的劝阻,他只留下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机会不会第二次敲门。这句看似平常的对话,却成为后来那场惊心动魄的跨国收购行动的开端。
从基辅简陋的旅馆到黑海造船厂的谈判桌,徐增平往返飞行了整整七次。他的公文包里塞满了精心准备的公司章程、银行对账单和法律文件。语言不通的他,只能逐字逐句比对乌克兰方提供的冗长文件。为了顺利达成交易,他连夜在澳门注册了一家旅游娱乐公司,以海上娱乐城的名义支付了200万美元保证金。这一策略性举措在当时引发诸多猜测,有人称之为商业智慧,也有人质疑是障眼法,但正是这个大胆的创意最终打动了乌克兰方面。
展开剩余72%经过艰苦谈判,最终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然而购船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1999年7月,当瓦良格号在荷兰拖船的牵引下缓缓驶离黑海港口时,土耳其方面突然发难,要求提供11艘拖船全程护航,并缴纳巨额保证金。西方媒体趁机大肆渲染,嘲讽中国买得起航母却运不回去。在舆论风暴和每日高昂的停泊费双重压力下,面对记者是否后悔的提问,徐增平只是平静地说:船在那儿,总得想办法动起来。
经过两年艰难的斡旋,2001年11月的一个夜晚,博斯普鲁斯海峡终于为瓦良格号亮起了通行的绿灯。拖船编队上闪烁的探照灯照亮了海面,岸边居民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个历史性时刻。在绕行非洲、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漫长航程中,船队以不到10节的航速缓慢前行。2002年3月3日,当瓦良格号终于在大连港的晨雾中靠岸时,码头上鞭炮齐鸣,汽笛长啸,工人们激动地摘下手套,对着雾中的钢铁巨兽热烈鼓掌。站在人群边缘的徐增平双手插在口袋里,没有发表感言,也没有刻意摆姿势,只是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然而,欢庆的礼炮声掩盖不了债务危机的逼近。那家用于谈判的澳门公司很快进入清算,巨额债务直接落到徐增平个人头上。他不得不抵押房产、抛售股票、向老友借款,但账面上依然是一片赤字。外界质疑声四起:一个商人倾家荡产只为送航母回国,这样的买卖值得吗?
答案没有标准计算方式,但事实胜于雄辩。凭借多年积累的地产资源,徐增平在广东、海南等地开展合作开发项目;借助军界人脉,他布局军民融合产业,与多家船舶配套企业签订零部件供应协议。虽然回报周期漫长,但稳定的现金流逐渐消化了巨额债务。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他慷慨捐赠两亿元设立科技基金,让外界惊讶地发现:这位传奇商人已经重新站了起来。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当舷号16被刷上舰艏,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时,海军领导特意将徐增平带到飞行甲板。海风拂过,他轻轻抚摸着甲板边缘,指尖感受着金属的质感。没白费劲。简单的四个字后,他陷入了沉默。这一刻,任何评价都显得多余,航母的巍峨身影就是最好的见证。
此后十年间,徐增平保持着令人惊讶的低调。他极少接受采访,也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传奇经历。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则轶事:某装备企业以优厚年薪邀请他担任顾问,他笑着婉拒道'别让人以为我在卖航母副本'。这句玩笑话背后,是他对商业伦理的坚守——航母往事已成历史,商业仍需脚踏实地。
2022年的纪念仪式上,辽宁舰甲板上整齐排列着歼-15战机,而海天交界处,国产新航母正在进行例行训练。徐增平在发言中抛开讲稿,用不到一分钟时间表达了三个观点:个人英雄主义不足取,团队和国家才是主角;海军强大的关键在于青年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只要国家需要,他随时准备贡献力量。台下响起的掌声并不热烈,却格外持久。
关于徐增平的现状,公开资料显示他担任广东省国防科技产业促进会荣誉主席,并参与投资智能制造和新材料项目。偶尔在朋友圈能看到他参观大连造船厂的照片,身边围绕着年轻工程师,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当被问及财富状况时,他淡然回应:钱只是工具,不该成为枷锁。
要准确评价徐增平并非易事。有人称他为具有浪漫情怀的商人,也有人形容他是固执的老兵或精于计算的冒险家,但这些标签都难以完整概括他的人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国家需要时他挺身而出,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任,又在商业领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对旁观者而言,这是一个圆满的传奇;对徐增平自己来说,航母往事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段航程,他的生命之船仍在乘风破浪,继续前行。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